一、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概述
挖掘农林专业课程中德育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巧妙而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是协助思政课推进农林专业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土壤学》是林学专业和森林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与土壤相关课程开设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911年广东农事试验场所招收第一批林科班;并且在1935年率先在全国招收土壤学研究生,文化底蕴丰厚,课程历史悠久。另外,本课程授课对象稳定且多。在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授课对象主要为林学专业、森林保护和中草药资源开发专业二年级学生。近五年来,每年固定授课人数均维持在100人左右。园林专业也开设土壤学相关选修课程。另外,资源环境学院和农学院部分专业也开设土壤学或相关课程。该课程基本普及全校传统的农林专业。鉴于上述背景,开展《土壤学》“课程思政”,对推进农林专业德育教育意义重大。
本案例教学在2019年春季实施,重点考察学生整体素质和学风相似的2017级林学1班(参照班,进行常规教学,教学内容不设计德育元素)和2017级林学3班(实施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两个班的“土壤学”专业知识传授内容一样。不同的是,对照班只讲授“土壤学”专业知识,而实施班除了讲授“土壤学”专业知识外还循环渐进地有机融入德育元素教育。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思路、具体措施和创新点
主要思路
本案例以“润物无声”为主要教学思想,以“切身体味之”为教学思路,注重隐性引导、由感性生发理性和知行合一,选取林学专业为实施对象,开展《土壤学》“课程思政”。
具体措施
1、启发式学习动员。2019年1月以公开信的方式向林学3班的同学说明即将学习的《土壤学》(2019年3月正式学习)与人类生存、生态文明建设和国情民生息息相关,并布置“趁着这次寒假归程,找个机会看看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找寻脚下那片土壤的记忆”的作业,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土壤,为“切身体味之”的教学思路实施奠定基础。
2、“润物无声”式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土壤与生产生活”的分享环节,进行以下递进式的教学尝试:
(1)浅入深出,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改变学生的“土壤学很土很枯燥”的传统观念,让学生一接触就喜欢上《土壤学》,并启发学生主动融入教学实践,为后续的参与式教学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
(2)借助故事分享式和模型体验式教学,进一步巩固学生参与兴趣;
(3)通过榜样的力量隐性渗透,实现由“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而想到某些专业知识点和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规范,即初步产生德育自我约束意识;
(4)借助身边的、历史的素材,亲身体验、扩散和反思式学习,挖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产生更强的参与欲和更多获得感;
(5)继续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和反思式学习,学生德育自我约束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3、“知行合一”,注重学生实践。在学生参与欲得到深化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学习的主动权交于学生,升华德育教育目的,确保学生脱离课堂之后能挖掘自我也能约束自我,实现由他人教育到自我约束的真正转变。
创新点
“润物无声”和“切身体味之”也是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主要区别。
“润物无声”主要体现在将德育元素巧妙的融合在相应土壤知识点中,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故事分享的形式开展德育教学。
“切身体味之”则体现在鼓励学生课堂上下亲身体验、团队协作挖掘优秀事例和积极反思自我。
3、取得的效果以及示范推广情况
本案例教学效果达到预期。在相同的授课时长内,“课程思政”实施班的专业知识讲授时间与对照班相比有所压缩,但最后的专业知识测试结果显示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和优秀率相差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实施班的德育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爱国行为更加理性,并且社会实践参与率明显高于对照班,其中有6人主动参加2019暑期大学生“三下乡”之南粤古驿道土壤调查和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班获得学院2019学年星级先进班集体提名奖,实施班韦耿佳同学获得华南农业大学第六届本科生“模范引领计划”之“自强之星”标兵奖。
本案例是《土壤学》“课程思政”初次实施。这门“课程思政”课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脱离课堂之后能挖掘自我也能约束自我德育素养,长期的效果有待跟踪观察,也需要多个年级学生的参与实施。然而,从学生的课程留言中,我们对课程目的的最终实现充满期待。正如学生所说:“土壤学,这是一门很棒的学科,除了这样形容,我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修饰词了。如果你要问我原因的话,也许,我只能说,因为土地,是支撑着我们不断生长的东西吧。我们每一个人,就像是一棵棵植物,栽种在这片“金色”的泥土上,吸收着它的营养,快速生长。……时间匆匆,课早已经结束,但是它带给我的东西,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推动着我,向着更好的明天前进。”
125jz网原创文章。发布者:江山如画,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25jz.com/9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