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概述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领悟为主线,在物理知识和传统文化结合的基础上,融入思政元素,使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实现“以物理人”与“以文化人”的结合,达到了科学性、文学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果获得了2019年华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任课教师曾受邀在全国物理教学会议上介绍经验,被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聘为文科类物理课程工作委员会委员,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二、主要思路
“课程思政”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但是,理工科课程内容反映事物的自然规律和运行机理,具有客观性,其本身并无明显价值判断。尤其像“大学物理”这类课程,其内容着重于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追求,几乎不涉及意识形态问题。如果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人为捏合的成分较多,容易陷入两者的脱节,学生的认可度会降低,教学效果会打折扣。
考虑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重要载体,而且传统文化也包含了对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实践的描述,甚至渗透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领悟。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我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沟通理科知识和思政内容的桥梁和纽带,开发出文理德深度融合、无缝对接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和深化学科内容,使文和德依附于理的基础更加扎实。并通过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思政载于知识之车、寓于文化之所、融于课堂之间。
三、具体措施
1、重构教学内容,实现文理德的深度融合
一方面找准切入点,以价值引领为导向,有的放矢地关联传统文化与物理教学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素材,以文化之美阐释科学之美、科学之美增益文化之美。
例如,以闻一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对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共鸣,来设置共振知识的教学情境,呈现爱国主义价值观;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来佐证熵增原理,说明自古以来都强调珍惜青春时光;
以《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对量子力学互补原理的支持,来展示传统文化思想对现代科学思想的启发作用,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以《宋史》对超新星爆发的描述来引入狭义相对论光速不变原理,促进学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将分子磁针和感应电流给予拟人化处理,重构磁介质磁化和楞次定律教学内容,引领团结和感恩这两种价值观,等等。
另一方面,合理增加难度、拓展深度,开展以材料学为特色的前沿科技内容选讲,把理做深做广,增强对文和德的粘合力和吸附力,夯实文理德融合的根基。
2、“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引导启发──总结回顾──巩固拓展”教学模式
首先,用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描述来营造物理情境或设置物理问题。
其次,组织教学期间,择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阐释物理学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重点和难点。
再次,运用新学到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和审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描述。
然后就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思政内容展开讨论,必要时教师给予启发,弘扬正能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堂末期则就本次教学中的学科知识、文化内容、价值取向等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3、开发课程思政资源,让学生实现课内和课外联动、线上和线下配合的全方位学习格局。
建成了“文理趣话”微信公众号,供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理德相互融合的内容;出版了《物理学与传统文化》一书,受到读者欢迎,并被一些高校采用为“文科物理”的教材;发表6篇教学论文,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开展了2项省级课题和3项校级教改课题的研究,相关成果系统化,可操作性强。
四、创新点
1、探索出实施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中的文理德融合,既保证知识传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喧宾夺主;又形成文化与物理的无缝对接,不牵强附会;还实现价值引领的水到渠成,不生搬硬套。
2、探索出培养文理兼通人才的有效方式。
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物理课程,让学生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帮助他们在认识上跨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知识鸿沟,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3、促进了教学相长的形成。
由于突破了大学物理课程单一知识体系传授的视阈局限,在价值引领中凝炼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升华,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获得感,促进了教师教学的成就感,师生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局面得以形成。
五、取得的效果以及示范推广情况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实现了“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的三位一体,达到了1+1+1>3的效果:
- 一是大学物理教学的效能得以提升,学生对物理学的亲切感和参与度增加,学习物理的兴趣被激发;
- 二是将物理与文化相结合,寓教于乐,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拓展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增添了文化传承的自觉性;
- 三是学生对文理融合而延展出来的课程思政内容较为认可,认为大学物理课内容充实,授课生动风趣,课堂气氛活跃,且问卷调查显示,90.5% 的学生感受到了正确人生观方面的教育、89.1% 的学生认同教师对价值观的引领。
125jz网原创文章。发布者:江山如画,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25jz.com/9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