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课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5】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艺术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艺术设计系党总支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深入思考和研究,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艺术设计系党总支即召开深入研讨,探讨如何更好的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要义,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教学计划、融合专业教师意见,党总支决定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通过在专业训练中绘制主题作品以实现专业技能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步落实。
同学们对此学习计划和安排积极响应,热情投入,从党的历史、“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收集绘制素材。在创作过程中,使同学们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风雨兼程、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奋斗史的认识。从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到井冈山斗争,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到改革开放使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了新的生机活力;从经受种种艰难考验,阔步向前,到不断延伸向星辰大海、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在专业教师王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围绕每一个历史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同学们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创作,50余幅栩栩如生的作品,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展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每一幅画面都给人一种极其震撼的力量,让人感慨,给人力量,催人奋进.
这种通过画面讲述党的历程的艺术手法,呈现出一种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和艺术性,不仅点燃着同学们追求梦想的激情,更激励同学们为梦想而全力以赴的斗志,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爱党爱国的历史情怀和继承光荣使命的社会责任感.
艺术设计系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让同学们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艺术设计系党总支积极发挥专业特色,每位专业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工作同向同行,牢固树立起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
艺术类课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6】
传统艺术界的课程思政领跑者
学期过半,好多老师都奋斗在赶进度的前线,然而,有这么一位老师,在教学上“越界”,争做改革“冲锋人”,将大热词汇“课程思政”融入到了自己所教的艺术课程里。他,就是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环艺系的专业艺术老师——吴忠。
“课程作业还能这样做”、“这么高大上”、“好震撼啊”……前几日,在浙江万里学院回龙校区图书馆,展出了300余幅学生课程作业成果,引发了在校师生的热议。这是吴忠老师给所教的2017级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们的“礼物”。当然,这份礼物也是由学生们自己制作的。“主体还是手绘的,不过不完全利用传统手绘的形式。”
当谈到课程改革的时候,他说:“我一直都在探索形式,在课堂中引入音乐,古典乐、摇滚乐、西方经典乐曲,希望通过听觉艺术转换为视觉艺术。在有了课程思政这么一个概念之后,我们几个老师就想到做更加体系化的训练。”
吴忠老师给大一学生们教的课程叫做《造型艺术——质感》,“造型艺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存在于整个创作周期的全始终。构成课抽取了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元素——点、线、面。研究点线面通过什么样的形似让其更协调、更完美”。课程的考试没有卷子,学习的整个过程就是考试。每一个课程阶段,分课题研究,每个课题布置每个课题的作业。在课程的考核上,他给学生们框定了大方向,让学生自己找诗歌、诗词、音乐,再通过自己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想象来进行创作。
他不过度地给学生宣扬红色思想,没有刻意去强调马克思主义,“因为这太抽象,对于你们来说也太抽象,对于我自己去理解这个东西也太抽象。我倒觉得,从小到大伴随我们成长的唐诗宋词,它们就是一幅幅非常精美的画面,只要你闭上眼睛去冥想,都是一副非常完整的画面,没有任何瑕疵的画面,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文字一旦跟图像结合,那这个力量就更大了。”
“他的人看上去比较严肃,但其实和蔼可亲,也爱开开玩笑。我们平常上课的时候他不会很生硬地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类的,我觉得他对我们的思想政治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吧。”一位大一的学生说道。
吴忠老师表示,最终想通过这门课达到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建立起一种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一种自信。所谓的爱国主义,所谓的民族主义,一定是要先把民族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血液当中,这一种才是打心眼里的,而不是表面的、浅层次的。灌输式的东西往往是不成立的。
对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理解,吴忠老师表示可以从多元化的角度去看待。“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陶瓷语言虽然是国际通用的语言,但是你是中国艺术家做的,放到世界上去还是非常明显的。造型的语言可以国际化,可以多样化,但是内容一定是中国化的,这就是中国艺术家的标签。培养学生也能做到这样。”
目前课程思政的发展状况还是正在前进,正在摸索的一个状态。吴忠老师秉持着自己的见解,认为,当我们致力于给学生们宣扬理论、主义的时候,何不尝试着让他们从内心认同和欣赏呢?
艺术类课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7】
艺术学院“党建+”探索“课程思政”新途径
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教工党支部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探索党建与专业教学结合新模式,开展了以“创党教结合,学执政理念,展中国梦想”为主题的党日活动,探索“课程思政”新途径。
艺术学院绘画系教工党支部的九名教师党员多次探讨、反复研究,尝试将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思想运用到工作中,根据绘画系的专业优势,结合课程的专业特点,在不违背教学大纲所规定内容的前提下,将党的理论学习与《二维构成》专业课程相结合,开辟了一条“党建+专业教学”的新思路。
2017年10月18日,《二维构成》课程正式开课,陈书怿老师向学生们详细阐述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中国梦”指导思想的内涵,激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和对党的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的学习。教师们在创作过程中,重读习主席的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组织观摩《辉煌中国》、《一带一路》、《大国外交》等纪录片,全面建立了对党的理解,从而更准确的指导学生们进行主题创作练习。课程中,学生们进行了大量的草图绘制,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反复修改,力求准确鲜明的表现创作主题。经过历时5周的课程,一件件主题鲜明,画面生动,创意新颖的二维构成作品孕育而生,并于11月22日,在学院党委的“抓实支部,砥砺奋进”的基层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中展出呈现,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本次新的课程探索实现了党教结合的新模式,借助党的指导思想指引专业教学方向,利用专业教学促进师生们对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深化。师生们通过这次党日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得到了历练,扩展了学生的创意思维,激发了创作兴趣,巩固了党的执政理念的学习,为今后的“艺术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在教学创新改革上,也为今后的专业教学开辟了新的探索之路。
艺术类课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8】
思政与艺术同行——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纪实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精神,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思政课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当中。近日,学院选派思政理论课教师,随艺术系师生共赴长沙采风写生,每到一处采风地点,思政课教师都会深挖当地历史资源和革命资源特别是红色教育基地,实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革命传统教育,实现了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助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学院带领2016级艺术系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前往长沙采风,利用长沙丰富的历史资源和革命资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了真正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也为了能更真切地打动学生,在不同的地点,根据不同的采风特点实现了三个结合。
一、湖南省博物馆:艺术与历史相结合
在省博物馆,学生更关注一些出土文物的艺术造型和艺术设计,而对其历史却知之甚少。思政课老师通过讲述马王堆汉墓挖掘的经过、出土文物所具备的考古价值,以及所体现的当时生产力水平和艺术水平,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同样,艺术只有扎根于中华大地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二、长沙烈士公园:艺术与信仰相结合
在烈士公园,学生们在关注烈士纪念塔建筑设计的同时,更想了解建筑本身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气节。根据这一需求,思政课老师从湖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讲起。杨开慧,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高傲地说:“砍头只像风吹过!”献出年仅29岁的生命。夏明翰,面对敌人的软硬兼施,毫不动摇,英勇不屈,坚定地说:“我可以牺牲我的生命,决不放弃我的信仰!” 写下气壮山河的就义诗。革命先烈之所以能够视死如归,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只有点燃信仰之火,才能照亮艺术之路。
三、橘子洲头:艺术与时代相结合
在橘子洲头,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最感兴趣的是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思政课老师便从这座雕像入手,实现思政与艺术的有机融合。这座雕塑总高32米,长83米,宽41米,其寓意是,毛泽东于1925年写下《沁园春•长沙》时32岁,8341曾是中共中央警卫团的番号。历史有时候也有着惊人的巧合,毛泽东享年83岁,而从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他主政中国41年。雕塑的基座设计成毛泽东的肩膀,寓意今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缅怀历史,放眼未来。所以,如果不了解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战斗的历史,就无法看懂这座雕塑,更找不到艺术的灵魂。于是借机切入主题,给学生讲述了青年毛泽东在长沙求学、革命、战斗的历程,以及毛泽东在橘子洲头写下气壮山河的《沁园春•长沙》,不仅反映了毛泽东急流勇进的豪迈性格,也抒发了他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同学们来到橘子洲头,跟毛泽东当年一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但不用再发出“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因为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尤其是青年人的使命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艺术系带队教师对这次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学生如此专注和投入,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和预期。不但学生收获很大,我们教师也受到很大启发,在之后的采风行程中,无论是走进古镇还是走进自然,我们都会用一种新的视角去观察、去体会、去升华。对这种专业与思政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我们充满新的期待。”
“思政与艺术融合,我们的作品就有了灵魂,而我们的灵魂会变得纯净。”学生们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他们纷纷表示,带着这样的历史启示和时代使命行走在祖国大地上,会有不同的视角和视野。走进古镇描下青砖黛瓦时,会由衷地感叹中华文化的悠久绵长;走进自然画下青山绿水时,将会真正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指点江山、挥毫泼墨时,也许最大的感慨是:“厉害了,我的国!”
通过这次有益的尝试,为我院构建“大思政”格局、凝心聚力立德树人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以后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根本转变,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思政课程“孤岛化”窘境,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推进全课程同向同行,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艺术类课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9】
“艺术范儿”思政课如何成为热门课程?
2018年3月31日,《瞭望》新闻周刊报道了四川美院探索出一套思政教育与艺术专业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育方法,如何让“艺术范儿”思政课变热门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什么样的思想政治课“抬头率”高?什么样的思政教育能够“入脑入心”?怎样才能验证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这些不易回答的问题摆在一所艺术院校面前时,他们会怎么做?
四川美术学院从艺术教育这一自身定位出发,大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空间和更多可能性。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一套思政教育与艺术专业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育方法。其成效,不仅体现为师生对思政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而且体现在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选择的过程中。
一、“艺术范儿”思政课变热门课程
“讲好高校思政课不容易。”四川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川美”)思政部主任陈勇说,“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严肃性,这就使其缺乏趣味性。”在长期的思政课教学中,陈勇发现,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教不好必然学不好,学不好又导致不好教。思政课如果枯燥无味,学生就不爱听;学生消极,老师就没成就感,教学质量会渐渐下滑。
陈勇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例外的情况。“引用艺术品、艺术家、艺术史作案例的时候,学生们就‘抬头’了!”于是,思政部推动思政课逐渐往贴近学生实际、与其专业学习相结合方面尝试,取得了较好成效。
去年12月25日晚,川美党委副书记、校长庞茂琨以“立时代之先锋,绘中国之精彩”为主题,讲了一堂思政课。他从艺术家的使命担当、与时代共生互融的艺术经典,以及他本人的创作感悟三方面,对主题艺术创作侃侃而谈。讲堂被三百多名学生挤得水泄不通。雕塑系研究生吴笛说:“那种振聋发聩的感受影响了我的所思所想,以及我对艺术创作的理解,更明确了我以‘人’为对象的创作方向。”
陈勇说,与普通高校相比,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是善于形象思维和实践学习,对于逻辑性太强、远离自身实际的教学内容接受度低,对“老套”的思政课兴趣很弱。川美抓住学生这一特征,尝试让艺术家们站上思政课讲台,直接承担一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学任务。
首先,艺术家能够跳出传统思政课教学框架,从艺术领域挖掘出新鲜感强、贴近学科、学生感兴趣的思政教育素材;其次,他们的艺术功底和思想高度,使其能够将思政与艺术内容融会贯通,让思政课的讲法新鲜有趣;第三,艺术院校有“师傅带徒弟”传统,更秉承“授艺先教做人”的理念,学生对于自己的授艺老师十分崇敬和信赖,因此对他们所讲的思政内容接受度更高。
过去十余年,川美一直有部分艺术家志愿讲授少量思政课,学生反响很好。2017年学校把这一做法制度化。陈勇说:“把思政课的讲台交给艺术家,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更多可能性。”艺术家们上的思政课,不但不用担心“抬头率”问题,而且还成了学生喜爱的热门课程。
更多教师“跨界”思政的做法则是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融入思政意识,主动挖掘与所授课程相关的思政教育素材和资源。美术教育系副主任杨吟兵就把设计专业学科的发展融入“砥砺奋进的五年”的时代背景。他认为,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所学专业的社会定位,又能增强学生对祖国改革成就的自豪感,树立自身成长发展的信心。
除此以外,艺术和思政的“跨界合作”形式还有很多。例如甄选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相关的美术作品,开设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赏析选修课,艺术性与思想性兼具。又如影视动画学院教师党总支利用专业优势,由青年教师布志国主创微党课《阿布讲红岩》,专业化的拍摄和富有表演性的讲述把党课拍出了《国家档案》节目的感觉,获评教育部精品微党课,并借助网络推送,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再如思政课作业形式不再拘泥于论文,学生可以通过绘画、雕塑等任何艺术形式来表达学习心得,让学生在思政作业中真正有所收获。
受访的川美艺术家们认为,“艺术观”是艺术和思政的结合点。而在西方艺术理论占主导的当下,树立起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观,对艺术院校培养祖国需要的艺术人才,尤为重要。“从艺术观切入思政教育,我觉得这个路是对的,是对传统思政课的有益补充。”美术学系党总支书记陈德洪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
二、在创作中学习感悟
陈勇认为,以往思政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感觉离自己很远,学了也用不上”。怎样让学生把思政教育内容“用”起来,也是川美思政工作研究的内容之一。
为此,川美积极探索把大学生思政工作代入主题创作活动中,使之集合艺术教学、思政教育和社会宣传等多功能于一体,让思政教育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自学。
党的群众路线、“两学一做”、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建军90周年、迎接和学习党的十九大等等题材都是川美师生们的创作主题。十余年间,川美共开展了20多次主题创作。严肃宏大的题材经过师生们的艺术创作,变成招贴设计、漫画、动画、表情包、艺术装置等,成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传播性很强的艺术作品。
这类主题创作全体师生都可以参加,学校也会重点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员青年等学生群体参与。校党委宣传部部长贾安东介绍说,这类创作的重要前提是深入学习,首先由思政专家就创作主题讲解方针政策、相关时事、历史背景等,梳理创作脉络和主题方向,学生们领悟精神后提出艺术创意,再由艺术家与思政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审核,最后形成作品。
陈勇发现,学生们在进行主题创作前的理论学习比思政课堂上积极得多,不仅主动记笔记,还会跟老师探讨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有互动的教学肯定比灌输式的教学效果好。”陈勇说。
在具体的创意和创作过程中,川美党委书记黄政认为,应注重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注重创作思想的引领,注重为人民而创作的导向。例如,版画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价值与地位,尤其是木刻版画,在党的思想宣传工作中有传统、有优势,因此,在学习党的十九大主题创作中,“十四个基本方略”黑白木刻版画成为师生们倾力打造的重点作品。
参与这组版画创作的版画系研究生党员徐子成说,学习十九大精神,参与主题创作是发自内心的冲动,“一来表达作为新时代青年不忘初心跟党走的信念,二来检验自己的专业学习水平。这是一个主动学习和表达自我的过程,因此收获非常大。”
2017年底,包含这组木刻版画在内的“艺绘美好新时代,共筑美丽中国梦”十九大精神主题创作作品走出校园,走进新华书店、社区街道、商业街区等进行宣传展览。学校还在进一步筹备把这些作品带到各个区县、村镇巡展,让师生们对十九大精神的感悟成果在基层得到尽可能广泛的传播,让艺术作品成为人们“用得上”的东西。
在此之前,学校也有不少主题创作作品直接服务于社会宣传的案例,如党风廉政建设主题漫画被重庆市纪委采用,做成口袋书,成为公职人员的学习材料;大型装置艺术作品“竹筒上的党章”被四川省长宁县作为建党90周年宣传品,在县政府广场上展示;红军长征经典战役漫画、伟人表情包等在网上广为传播,获得众多网友点赞等。
三、用行动检验学习成果
考察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果如何,如仅从完成学分的层面看无疑太过片面。黄政说,思政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在川美则具体表现为德艺双馨。近年来,川美还探索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政教育方法,这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同时也是成果检验方法,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检验学生的德艺水平。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让师生们深入基层实践,接受人民的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养,进而主动发挥专业特长回馈人民、服务社会。
川美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积极参与地方扶贫工作,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扶贫方式方法从过去的土特产包装、村镇小规模改造、农村电商美工设计提档升级,到现在的以文化创新为内核、形成多专业综合的“大设计扶贫”理念,在几代师生的努力下,扶贫实践成果越来越丰硕。例如设计学院和手工艺术学院师生在重庆市酉阳县清泉村实践的“社会创新项目”,从土特产品加工利用工具及技术设计优化、土特产品牌建设与推广、传统地方剧目的表演形式创新等角度切入,开展文化扶贫工作。通过设计与服务优化,帮扶村民科普先进技能,提高劳作效率,拓展收入渠道,改善生活品质。这一设计在2015年的米兰世博会上亮相,其创新性和所取得的扶贫效果获得国际观众好评。
师生们在实践中学习,用设计服务人民,不仅得到专业上的锻炼,而且与群众的亲密接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也影响着他们毕业后的就业去向。
设计学院学生鲁景奇成绩优异,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去往一线城市,也没有回家乡,而是选择扎根国家级贫困县酉阳创业。他在川美设计学院老师的指导下,把国际前沿的服务设计理念用于社会创新,探索出农村供销新模式,并带动农村贫困户增收,还提高了农村现代生活品质。被团市委评为“重庆青年农村致富带头人”。
鲁景奇的选择不是特例,据四川美院校方统计,近年来川美毕业生对大企业的求职热情开始降温,越来越倾向于在欠发达地区就业创业,面向农村的设计服务也越来越多。设计学院院长段胜峰说:“过去,设计专业毕业生80%都去北上广深。2017年,5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西南地区就业创业。”
段胜峰认为,学生择业的变化跟学校开展融合思政教育的专业实践项目有着密切关系。通过一次次社会实践,学生们不但提高了对国家政策的领悟力,锻炼了对职业前景的嗅觉,更加深了对人民的感情。就像鲁景奇所说,到了农村,贫困户见得越多,就越不想走,“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他们。”
艺术类课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0】
思政教育如何插上艺术翅膀?
诗歌创作、海报设计、鸡蛋雕刻、剪纸、油画、水彩画、木雕……2018年10月,清华大学举办了一场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展,有来自全国32个省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50件作品参展,而这些作品的主题都来源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中包括了清华大学2017年春季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上200余位同学的课程作业。他们通过16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学习,通过绘画、书法、雕塑、染织、陶瓷、海报、工业设计、诗歌和摄影等多样的艺术形式编织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抒发了他们的“初心”。
“老师把我们带进了历史与艺术结合的世界,给我们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回忆起上学期刚刚结束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服系的大二学生张译之十分怀念。
最终,张译之和她的同学们以课程内容为题材,结合“赤子初心”主题,进行了历史人物或革命题材设计印染创作。“我们班同学选择的是帆布包印染的表现形式,通过日常化的元素呈现中国近现代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和精神”。
在靠近展馆入口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画框,装裱着张译之和她的同班同学创造的十几个帆布包成品,上面的图案包括五四运动、长征、抗日战争等著名历史事件。
“和以往的论文、考试等考核形式不同,这样的方式让我们可以将思政课程与艺术专业结合,让我们在兴趣中学习,更深刻地理解了课程的精髓。”张译之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大二学生甘雨红曾参与自己班级的艺术作品策划,最终,她所在的班级选择通过一幅幅不同绘画方式,但规格相同的画作表达主题。这些用水粉、马克笔、铅笔等工具画出的各种建筑展现了不同的历史事件。
甘雨红表示:“创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艺术与近代史的紧密联系,这次特别的思政课作业创作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把文化课和专业课紧密结合起来的有效方法。这个‘作业’让大家都充满了兴趣,大家都喜欢这种生动有趣的思政课课堂。”
据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邓卫介绍,此次巡展之所以以“赤子初心”为主题,意在展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艺术类课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1】
上戏中国系列课程《艺术中国》首讲——厉害了,思政课还可以跳着上
提起思政课,你会想到什么?枯燥的内容,刻板的说教,还是昏昏欲睡的课堂气氛?不过,无论如何你可能也想不到,思政课还可以跳着上。昨天下午,上海戏剧学院中国系列课程《艺术中国》首讲,上戏党委书记楼巍从现代舞蹈诗《红》的构思与创作谈起,让学生在舞蹈、朗诵等鲜活的艺术形式中体验到了浓浓的爱国情怀。
一、用舞蹈表达思政更能渗透年轻人心灵
昨天下午,上戏莲花路校区白宫剧场内,上戏党委书记楼巍的“思想之舞——从现代舞蹈诗《红》的构思与创作谈起”开讲。与学生们以往熟知的课堂相比,这堂思政课的形式非常新颖,在楼巍的讲解中,不断穿插着《红》的舞蹈片段和朗诵片段,台下听课的学生不时报以阵阵掌声。
现代舞蹈诗《红》由黑暗、红之渴、红之流、红之恋等篇章构成,分别对应着民族的灾难、希望、抗争和振兴。运用国标舞的国际艺术语言形式,表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力量。
上戏青年舞团的徐立昂作为《红》的男主演与搭档在台上表演了一段舞蹈,让现场的学弟学妹深受感染。徐立昂说,从2010年《红》开始演出起,他就担任男主演,跳这部舞剧已经有7年,“我大学时就有入党意愿,到青年舞团工作之后正式入党,在《红》的排练中,我们首先会在心里体会对党的感情,然后通过思考、一遍一遍排练把那种精神用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
徐立昂说,用舞蹈这种艺术形式表达思政,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现场的音乐、舞蹈包括播放的影视画面都是一种视觉、听觉上的冲击,更能够渗透到年轻人的心里。”
二、打造让学生真喜爱、真受益的课程
此次上戏开设的“艺术中国”课程,以繁荣我国艺术文化事业、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宗旨,探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大文化、大思政观念引领学生对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现状及未来的认知、实现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育人理念。
对于这门课,上戏高度重视,校领导集体备课,带头上课,校内专家、社会文化名人构成强大的讲师团。
据介绍,设立“艺术中国”课程的目标,一方面是搭建一个全新的课程平台,使上戏的艺术教育、艺术专业特色相结合,有利于做到“技术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自觉地贯彻思政教育,使教育“润物细无声”,学生的德育与智育一举两得。
同时,在师资上做到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在坚持专职思政课教书育人的基础之上,逐步拓展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与人文精神为主的思政课程,这不仅坚持传统的思政课堂,更利用“课堂思政”以发挥更大的育人功能。
而在教学模式上,思政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通过学分制,给予学生更多的大学课程的选择,培养他们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意识。这都为思政教育改革作积极探索,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
总之,就是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本位,打造一门让学生真喜爱、真受益的课程。
艺术类课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2】
艺术学院举办“胜日寻芳”主题思政讲座音乐会
6月5日晚7点,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举办的“胜日寻芳”主题思政讲座音乐会在将军路校区音乐厅举行,这场音乐会作为课程思政的延伸,因其鲜明的主题和内涵,吸引了全校众多师生的参与,并赢得广泛欢迎和认可。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反映时代的重要形式,如何让音乐呈现更加有根、有魂、有精神,就需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求,在表达主题上有所聚焦、表达形式上有所创新。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师邱爱金老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探索课程思政的基础上,又将思政工作搬到了音乐会上。与一般音乐会不同的是,此次音乐会将“文化自信”贯穿始终,在每一个篇章、每一个曲段结束后,都辅以专业的讲解,剖析音乐背后的故事,解读音乐的时代背景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精神,让音乐既有滋味又有营养。
一、传统文化,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音乐的魅力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旋律优美、沁人心脾,第二个层次是朗朗上口、易学易唱,第三个层次是耐人寻味、刻苦铭心,我们的音乐会既要达到这三个层次,更要让大家慢慢品出一点味道,可以是甜苦咸,但都是无法忘记的永恒味道”邱爱金老师说到。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缺一不可又易于溶解。音乐会的前半部分“忆旧游”篇和“无边景”篇带领同学们感受了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歌曲《春晓》改编自孟浩然的《春晓》一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充满了大自然与人类,以及生物界各物的和谐美、自然美、安详美。古曲《枫桥夜泊》和《水调歌头》运用“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丰富的音乐语言,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艺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经典的音乐作品也总是从生活中走来,四首民间小调和山歌《看秧歌》、《长鼓敲起来》、《想亲亲》、《簸箕上的麻雀》,将听者带入到画面感十足的民间生活场景之中,似乎他们并不是在唱歌,而是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有“咸味”的思政音乐更容易打动人、感染人,让人生长出内心的自信,滋养出可贵的民族情怀。
二、革命文化,感悟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
培养当代学生的思想韧劲,除了精神上的“咸味”洗礼,还需要经历“苦味”的磨砺。接下来歌剧《江姐》(片段)的展现,将学生们的思绪拉回了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沿着红色足迹、踏着红色土地、重温红色故事,学生们设身处地理解着红色基因的内涵和意义。
《红梅赞》、《绣红旗》和《五洲人民齐欢笑》,以四川民歌的音乐为主要素材,广泛吸取川剧、婺剧、越剧、杭滩、洋琴、四川清音、京剧等音乐手法进行创作,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深刻刻画了英雄人物形象。江姐身上展现出革命者崇高的精神境界,既有为人民解放、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而忘我献身的精神,又具有革命理想主义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本质上说,是释疑解惑的过程,要想达到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效果,就要把话语体系从天边拉回身边、把道理讲成故事、将苦涩的记忆化作动人的音符,才能让学生们找到有生命力的坐标,激起有温度的共鸣。
三、时代文化,彰显新时代的激情豪迈
讲座音乐会的最后一个篇章“总是春”取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里引用的古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在表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民族音乐和中国文化新的繁荣也必将随之而来。《看上看水看中国》和《向往》两首歌曲彰显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所带来的浓浓蜜意和豪迈激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的理念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中国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而民族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在用其特殊的方式反映着时代、引领着价值。将文化思政呈现得有“甜味”,也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中国梦、青春梦的真切与满足。
“感觉这是一场有故事的音乐会,好像自己在接受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教育,但又不像以往有距离感,好像在音乐声中被感动着、被震撼着。”周蕾同学说到。
“作为一名音乐专业学生,在自己的毕业前夕为大家演出一场主题鲜明的音乐会非常有意义,音乐是最具有感染力的,感谢我的导师邱爱金老师能够将课程思政与我的音乐会相结合,让这场音乐会有了灵魂和精神”,本次音乐会主唱韩佳韵动情的说到。
本次主题思政讲座音乐会打破了传统音乐会的形式,将思政课程与民族音乐相结合,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中国民族声乐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也品味了“思政”的咸味、苦味、甜味,这都是生活的味道,只有围绕学生的所需所想打造思政新平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鲜活、饱满、坚韧,让青年学生心系新时代、励行新时代,培养出更多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125jz网原创文章。发布者:江山如画,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25jz.com/4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