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浙江大学等35所高校本科新增人工智能专业后,教育部近日再次发布公告,高校职业教育(专业)新增人工智能等9个专业。
高校AI人才培养加速,将填补我国500万AI人才缺口。
近日,教育部官网公布《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在相关学校和行业提交增补专业建议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研究确定了2019年度增补专业共9个,现予公布,自2020年起执行。
那人工智能专业学什么?怎么教?
高职AI专业学制三年,面向人工智能产业及相关企事业单位
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主要面向人工智能产业及其应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开发、系统运维、产品营销、技术支持等岗位群,从事人工智能应用产品开发与测试、数据处理、系统运维、产品营销、技术支持等工作。
据高盛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分布》报告统计,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中国只有5%左右,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
职业教育也是人才培养和输送一大活泉。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市场反应灵敏度高,是职业教育的一大优势。据了解,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了前期探索。例如,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指出,高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可以依托原有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及“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等相关专业,进行二次延展建设。
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共有270所高职院校获批开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开设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的高职院校共有388所,开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的高职院校共有55所。据了解,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高职院校依托相关专业,从2017年就开始探索组建人工智能学院。
此外,高等本科院校也早已开展人工智能专业教学。今年3月,教育部就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热度很高的人工智能被列入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全国共有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35所高校获首批建设资格。
通知显示,人工智能专业代码为080717T(T代表特设专业),学位授予门类为工学。
|
|
专业代码 | 学位授予门类 | 修业年限 | 备注 |
北京科技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北京交通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天津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东北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大连理工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吉林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上海交通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同济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南京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东南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南京农业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浙江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厦门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山东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武汉理工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四川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重庆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电子科技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西南交通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西安交通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兰州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北京理工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西北工业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中北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长春师范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江苏科技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安徽工程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江西理工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中原工学院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湖南工程学院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华南师范大学 | 人工智能 | 080717T | 工学 | 四年 | 新专业 |
为什么要开设人工智能专业?
在高校开设专业前,学习人工智能大多通过培训班、网络课程等方式。Google Brain项目发起人、前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就曾开设《机器学习》课程,这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经典课程。随后,还在网易云课堂发布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微专业课程。吴恩达认为,人工智能课程能够驱动更多的人进入AI领域,从而构建一个AI驱动的社会。“我希望在 AI 驱动的社会里,人们将拥有更好的医疗保健、更好的学前教育,更便捷安全的出行,要实现这一切,只靠一家公司是不行的,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行动起来。”
对于目前高校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教授也曾表示,“人工智能专业的设立将大大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教学体系,构建起人工智能这门学问的基石。这有助于更系统、完整地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
人工智能专业学什么?怎么教?
人工智能专业学什么,先看看从目前的AI人才的学术背景。据加拿大Element AI的首席执行官JF Gagne发布的2019版《全球AI人才报告》,大约 1/3 的 AI 人才都接受过计算机科学方面的教育,不过学术背景的分布在各国略有不同,中国主要以计算机科学为主。
学术背景与高校培养目标不可分割。全球开办人工智能专业最早也是最成熟的高校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哥大, 人工智能几乎在所有领域进行推进研究, 特别是在计算机视觉, 自然语言处理, 安全和隐私, 软件调试, 机器人和机器学习领域。创办了一系列实验室和其相关的研究小组:彼得K.艾伦哥伦比亚机器人实验室、托尼.杰巴拉机器学习实验室、谢里.K纳亚尔计算机视觉实验室等。
哥大对对人工智能专业的培养总目标做了一番描述:
一是综合学习与计算机有直接关系的领域, 如编程语言, 操作系统和计算机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计算复杂性和算法分析等。通过这种综合方法, 学生可以获得该领域所需的, 能使他们在计算机科学发生应用和理论发展时参与进来。
二是学生可以选择组合轨道, 将计算机科学与艺术、人文、数学、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中的某一领域结合起来。
三是培养机器学习技术和应用知识的学生。机器学习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 在生物信息学、智能系统、金融、信息检索等领域具有多种应用领域。
我国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也设置人工智能专业培养方案,以浙江大学为例。浙江大学吴飞教授曾对新华社介绍浙大课程设置主要内容,人工智能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核心课程将深入学习以概率统计为基础的数学课程,以编程和系统为基础的计算机课程,以及以知识表达、问题求解和机器学习为基础的人工智能课程等三类内容。
“比如概率、统计、优化方法、矩阵分解等内容以前都一起‘打包’在高等数学一门课中,现在这些人工智能涉及的数学核心内容都将独立开课。”
此外,2019年4月,教育部也联合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北京大学,启动了“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按教育部规划,此大型计划将在5年内培训顶尖高校至少500位AI教师、5000位AI学生,并帮助500位AI教师返校开设AI课程、培养更多AI人才。这或将成为全球最大规模AI人才批量培训计划。
本文转载自新智元,原文链接: ,本文观点不代表125jz立场。
评论列表(6条)
我国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进行探索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2021年7月13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报告》显示,2020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了3031亿元。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亟需营造开放创新、研究导向的新生态。
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工学结合,推进职业院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改革。聘请在产业一线,掌握先进技术和知识的行业专家进课堂,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纳入教学内容。实行校企交替培养,将实践课程和项目实训安排到校外实训基地或企业完成,面向真实生产环境和企业生产过程实施教学。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需要开放创新打破传统学科藩篱。传统学科培养模式通过标准化的培养过程、培养内容、培养标准成功地培养出了各自领域的精英人才,也造就了封闭的学科文化。这样的学科培养模式,是无法适应信息爆炸时代人才培养的速度和人才能力广度要求的。因此,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打破现有的学科培养模式和学科分布模式,坚持开放创新,促进跨学科探索成为主流、跨学科思维成为必备、跨学科学习成为风尚。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需要营造研究导向的培养生态。可以说,人工智能技术领域诞生于达特茅斯的跨学科开放交流,成长于技术先驱坚持不懈的跨学科探索,普及于开源软件运动的不求回报的分享传播,得益于应用的拉动、资本的推动,形成了产业界倒逼教育界加速人才供给的局面。按照传统的学科培养模式是难以完成这样的人才培养任务的。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
极其丰富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不断增长的数字财富,通过面向应用的研究导向性学习和实践,在现有的人才队伍中营造竞争式的培养生态,让人才充分享有锻炼成长的机会,自由地生长起来,形成“基本学科素养+人工智能思维模式和基本技能磨练+产业应用实践”融合的培养生态。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需要建设国际化的创新平台。
[1]徐德昌.营造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新生态[J].群众,2019(04):38-39.
随着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颁发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
产教融合,就是职业教育依托产业,积极开办专业,与产业深度合作,互相支持和促进,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产业经济的发展。
打造以人工智能为驱动力的专业集群、探索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试行产教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产业学院和研究院将重点加强AI协同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产教深度融合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和建设,引领国内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模式和技术应用创新模式的发展,为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http://news.jstv.com/a/20191230/c39e80fc9da24a4c92672e9ffc98d25a.shtml
人工智能教学必须与产业融合,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劲引擎。“目前,企业人工智能高级工程师已全程参与学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的管理与教学,通过浸入式企业环境,搭建企业真实项目的开发场景,在校期间就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程能力,我们希望能够真正打破产教融合两张皮的现象。”
我们将打造一些实际的应用场景,和企业联合开发教材。企业的资源怎么样融合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间,这是我们要重点关注并探讨的。”
我们正面临技术所带来巨大的变革,机遇和挑战,人才将是激烈竞争的核心。
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