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作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力军,在不断加强自身科研、授课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做好数学“课程思政”,要深度挖掘这门课程的“思政元素”。
新闻采访写作类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案例一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采访写作》
课堂开始,围绕着新闻价值的五要素,焦俊波老师带领同学们讨论了一系列新闻,并指导同学新闻如何去选题。焦老师的课堂氛围十分轻松,同学的讨论也很积极。就最近的热门事件,焦俊波老师谈到,现代网络环境是喧嚣的,要求网民理性、克制是于事无补的。而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媒体在报道这一事情的时候应该呈现更多事实和事实逻辑。但我们在思考这些事件的时候,我们很难分辨自己的信息来源何处。所以作为记者必须要去核实信息源和信息的真假问题。在热点事件中,记者尤其要对没有信息源的新闻保持警惕。这是具有媒介素养和新闻专业人士应该做的。
《新闻采访写作课》是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面对大一新生开设,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树立新闻理想显得至关重要。
他说“新闻学院的学生应该是这所大学最有资格谈论这个国家和社会的人” 。新闻学是和这个社会、国家、民族联系最紧密的大学专业之一,让学生学会去关注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我们课堂教育的第一步。正直、善良、公正是新闻记者素质的应有之意,在课堂上会通过案例和名记者的背景介绍让学生们对这个行业和这个群体有更多了解,让学生对记者的职业道德“真实、客观、善良、正义感、为弱势群体发声等”品质有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树立新闻职业的自豪感和新闻理想。除案例教学外,情景教学和互动是焦老师的新闻采访写作课中最为重要的形式。他认为,让学生进入到真实的新闻采访情景中,能对新闻的专业和职业操守有深切体会。
新闻采访写作类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案例二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传播系的同学结合专业特色,以学院微电台“设小传的心声活”为平台,推出系列电台读书栏目。
本次分享的书籍是《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多位广电专业老师都曾在课堂上大力推荐。这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作的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红军——他们敬业、专业、精业,他们认真、负责、精诚合作,他们自动、自觉、自律,人类所有的优秀品质都在他们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咱们新闻专业的学生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新闻传播系胡教授说。
由于专业老师的强力推荐,同学们兴趣盎然,在《播音与主持》课程主讲老师赵鑫的指导和带领下,传播系的同学们以寝室为单位,分别负责录制这本书的各个章节以及读书感想,通过录音、配乐、剪辑等一系列操作,生成一段完整的音频,在“设小传的心声活”栏目分期推送。赵鑫老师为本次分享活动录制序篇,鼓励和支持同学们将阅读与专业相结合的活动。
“希望声音可以被更多人听到,与更多人分享这一段红色岁月,也肯定同学们的努力与能力”,班长朴禹丞同学在接收到同学们制作的优质音频之后期待地说。
从书籍选择到声音录制再到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与专业课程结合开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对同学们进行思想引领、价值涵润和精神激励,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认同度。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不仅阅读了文质兼美的书籍,同时又锻炼了专业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案例一
绍兴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2》之陶渊明思想与诗文。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一颗心,一杯酒,一片尘,一个人,几番风雨,几度春秋,几番欢喜,几番苦忧,了却爱恨,了却情仇,不知生,何问死?愿你我的心中都住着一个陶渊明,都藏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德育元素:对理想社会的寄托与追求。
内容:入世与出世、儒与道之间的矛盾构成了陶渊明特殊的“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田园生活和农村社会,只是他理想社会的比较现实然而十分有限的寄托,这在其诗文中有大量的表现。但在这些背后,却充满着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以及对生命短促的焦虑。方法:作品解读、问题讨论、作业布置。实施过程:将陶渊明的思想实践与同学们对社会、人生问题的困惑,联系起来并作历史化解释。
陶渊明是一位富有人民性的杰出作家,其思想形成和文学遗产能在多方面拨动当代大学生的心弦。当然,其他优秀作家,亦是如此。
125jz网原创文章。发布者:江山如画,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25jz.com/4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