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出路

2019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办学要注重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可见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与职业教育改革是相互影响、有机统一的关系。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向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如何做到从适应到引领转变,实现自身的突破性发展,是当下职业教育改革中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分析

职业教育天然与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而这种联系决定了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正在迎来一系列重大的发展机遇。

1人工智能技术为职业教育发展赋予了“智慧”支撑

当前人工智能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还不够广泛,但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人工智能技术必将为职业教育发展赋予越来越强大的“智慧”支撑,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第一,人工智能将更大程度地解放教师。

综合运用以机器学习、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慧课堂”,可以通过规模化的智能学习终端提供过去由教师讲授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教学内容,从而大大减轻专业课教师传授标准化、统一化基础理论和知识的教学压力,解放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让教师能够专注于从事人工智能无法胜任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塑造、情操陶冶等育人工作。

第二,人工智能有助于深入实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一直是职业教育教学高质量、精品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理想状态。传统职业教育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教师难以真正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但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更系统、更高效、更便捷地收集学生的个性信息、素质信息和学习信息,并依托智能学习终端制订个性化教学方案和计划,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第三,人工智能将显著提高职业教育管理的科学性。

不论是区域群体职业教育管理,还是职业院校个体教育管理,科学的决策都需要依托全面、准确的信息,只有掌握了充分的信息,才可能实现“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建立区域、校园大数据中心,打造人工智能管理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业务建模、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可以为职业教育管理者提供远超以往的信息支持,从而显著提高职业教育管理的科学性。

2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相关政策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方位指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判断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方向,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政策措施,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智能化建设指明了新的方位。

第一,在人才培养层面,2016年5月,发改委牵头制订并印发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文件明确指出既要加快引进、培养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也要着力突破若干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职业教育培养新时代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政策依据。

第二,在专业与课程建设层面,《方案》指出: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要努力完善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与课程的建设,并注重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专业与课程建设是职业学校专业教育的根本,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石,是专业教学的质量保证。《方案》的出台无疑为职业教育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提供了重要指导。

第三,在关键技术发展层面,2016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明确指出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人工智能,强调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推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与推广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社会职能,国家政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重视既是对职业教育突破关键技术的鞭策,也为职业教育攻破技术壁垒,以技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人工智能的应用和推广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市场参照

近年来,不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都呈现出繁荣景象,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还表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为职业教育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市场参照。

首先,从国际视野看,一些全球市场上的“领头羊”纷纷布局人工智能,形成了显著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大批企业开拓人工智能业务,促进了国际人工智能市场的快速发展。其次,从国内角度看,尽管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和应用范围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不论在硬件层面还是软件层面,人工智能技术的覆盖面都非常可观,且推广速度仍在加快。一些国内市场上的“龙头”企业大力开辟人工智能产业,提高了我国的人工智能整体技术水平,也壮大了国内人工智能市场,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同样也面临人工智能带来的诸多挑战。

1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既重构了人与生产的关系,也重塑了工业生产的基本形态,从而引发当代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革。

第一,人力资源市场对低端劳动力的吸纳减少,需求量降低。

实际上,自当代制造业企业普遍采用自动化生产设备以来,低端劳动力的市场需求就已经处于不断萎缩的进程之中,而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对自动化生产设备和工艺的升级则加快了这一进程,使得人力资源市场对低端劳动力的整体需求量进一步走低,吸纳能力持续减弱。

第二,人力资源市场对劳动力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

一方面,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本身即是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从业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娴熟的技术技能;另一方面,被人工智能技术改造升级的生产线、生产工艺已经脱离了旧有的生产形式,不具备现代职业素养和完备知识结构的劳动者将无法适应新兴生产形式的用人要求。因此,不论是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本身的发展还是其对其他产业的影响,都使得人力资源市场对劳动力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

第三,人力资源市场结构两极分化加剧,结构性矛盾凸显。

一方面表现为生产制造型企业对低技能劳动者的需求量不断减小,同时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表现为机械性、重复性工作岗位数量日趋减少,餐饮、护理、美容等个性化、柔性化服务类工作岗位数量持续增加,人力资源市场结构的变化速度与劳动者群体知识技能结构的更新节奏不匹配,造成了当前国内“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

职业教育直接面向社会生产服务一线岗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人工智能时代就业市场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必然首先冲击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和内容。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变革,快速响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这对广大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工作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

2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面临职业替代风险

孕育于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之中的人工智能技术会让一大批劳动者面临职业替代风险,这是人工智能时代必然产生的社会问题,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

第一,职业替代类型十分广泛。

人工智能技术的适应性极强,其应用场景几乎可以涵盖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信息化、自动化等技术的结合可以替代多种多样的人类劳动,使得人工智能的职业替代类型十分广泛,不论是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都有越来越多的职业面临被智能机器人或智能系统替代的风险。

第二,职业替代程度极深。

以往人类历次工业革命催生的生产技术替代的主要是简单化、机械性、重复性的人类劳动,职业替代程度并不深。但人工智能技术与之不同,当前不仅有越来越多的低技能岗位、职业被自动化、智能化机器人占据,众多需要一定智能和复杂技能的岗位以及职业同样面临被人工智能技术“加持”过的机器人替代的风险,其职业替代程度大大加深。

第三,职业替代周期缩短。

当代人类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不论是任何生产领域,其生产技术的更新迭代周期都在日益缩短。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使得人工智能芯片的性能突飞猛进,能胜任的任务和工作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从而导致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老化速度加快,职业替代时间大大缩短。

3人工智能时代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提出了变革要求

在国内,人工智能同样在逐步走进校园和课堂,众多办学条件好、办学实力强的职业院校已经开展了热火朝天的“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系列变革,一是促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二是重构职业教育内容体系。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人工智能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使得精品化、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班级授课制是传统教育领域的主流教学模式,在传授标准化知识上具有显著优势,但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着忽视个性的重大弊端。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精确分析班级每一个个体的学习成绩,生成强针对性、高度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帮助教师因材施教,实现个性与共性的良性平衡。不仅如此,人工智能将教学方案与互联网教育资源、数字教育资源进行结合,还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让每一个学习者更加自由、主动地学习。

其次,在职业教育内容体系方面,由于越来越多的重复、简单、低技能要求的工作和事务可以交由人工智能来完成,相较于过去的知识教授和技能训练而言,创新素质的培养将在教育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要实现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根据人工智能时代的生产条件和社会要求培养人才。一方面,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受教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要更加关注对学生创新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必须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加强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同时将人工智能基本知识与基础技能作为通识课程,让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掌握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如何完成上述教育内容与育人模式的变革,同样是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出路

我国要想有效地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理应把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借助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以人工智能技术教育作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另一方面要利用好职业教育的技术实力、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助力人工智能加速发展,从而实现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双赢”。

1对接新兴产业优化专业结构,消解智能时代职业替代风险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正衍生出一系列新兴产业,而人工智能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的融合又催生出众多高价值产业形态和产业链,这些新兴产业的用人需求与传统产业的用人需求已经截然不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一大批传统职业类型的消亡,而被淘汰的职业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加工制造领域,整个工业生产体系对低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大量减少,同时对高综合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为应对上述两大时代变革,职业教育必须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内涵,对接新兴产业、优化专业结构,消解智能时代的职业替代风险。第一,职业学校要加强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专业布局。随着当今工业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持续提高,传统生产一线大规模实施“机器换人”,在生产制造环节就业的技术工人数量大幅度减少,新的工作岗位则更多属于机器人(机械臂)、人工智能系统安装、调试、运维、监控等类型,因而将产生大量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自动化技术人才需求。职业学校要紧跟产业生产实践的发展趋势,加强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专业布局,为智能制造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第二,职业学校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职业学校要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替代规律,建立灵活、高效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缓解地域人力资源市场结构性变革对职业教育造成的冲击。首先,职业学校要追踪人力资源市场人才需求变动情况,定期对学校专业进行评估,实现专业结构的动态优化。其次,职业学校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建立科学、严谨的专业增补机制,根据社会新兴的职业需求和岗位要求,调集资源,加大投入,适时开设新专业。再次,职业学校要依据专业学科的发展趋势,建立重点专业改造机制,促进部分传统专业与人工智能专业的融合,创立“X+人工智能”复合专业。

2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提升人工智能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服务的适用性

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要实现创新发展,必须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有效整合教育与产业两大领域的社会资源,充分提升人工智能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服务的适用性。

第一,要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打造“校政行企”协同联动的人工智能发展平台。

职业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通常拥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智力资源,企业则拥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市场资源,创新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就是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技术、人才作用和企业的主导作用,为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撑和完善的服务平台。职业学校和企业要升级合作模式,引入市场化办学思路,形成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同时,政府要发挥扶持作用,金融机构要承担起融资功能,中介机构要做好服务工作,共同推进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

第二,要面向人工智能产业建立现代职业教育集团

。集团化办学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产教资源整合效能、促进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推动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要大力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区域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实际制订精准化扶持政策和措施,引导职业学校、行业组织、企业等主体主动积极面向人工智能产业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化办学对人工智能技术积累的促进功能。

第三,深入推动“现代学徒制”,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工智能技术技能人才。

要充分调动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建立企业学徒培养体系,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回归技术性、实用性教育的本位,更好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的有机统一。

3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职能,拓展教育培训服务范围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力资源市场容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职业教育更应当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拓展教育培训服务范围,帮助人工智能时代受到冲击以及替代的劳动者顺利实现再就业、高质量就业,放大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减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普及所引发的负面效应。

第一,盘活职业教育资源,加强技能补偿教育培训。

尽管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但近年来职业学校生源不断下降,部分地区的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的条件下,大批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岗位“岌岌可危”,产生了巨大的再教育需求。职业学校应当及时面向社会开放教育培训资源,以更多样的途径、更丰富的形式向就业困难以及有再教育需求的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二,调整培训服务面向,注重新兴职业和岗位的技能培训。

一方面,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和工艺的大规模应用在淘汰大量低技能操作性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催生出众多安装、调适等保障尖端生产设备正常运转的新兴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时代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占比越来越高,新商业模式、新服务业态层出不穷,诞生了一大批新职业。职业教育理应积极调整培训服务面向,更加注重新兴职业和岗位的技能培训,改善社会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帮助劳动者掌握新技能,更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第三,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贯通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

人工智能时代是生产技术、工艺更新迭代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也是劳动者终身学习的时代。职业学校要积极参与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培训、素质提升等活动,帮助企业贯通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构建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第四,实施普惠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帮助农民工转岗就业。

农民工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人工智能时代就业岗位受到冲击最大的劳动者群体。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引导职业学校、社会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实施普惠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向有转岗就业、再就业需求的农民工提供低价甚至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为其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奠定基础。

4加快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各类变革,就应加快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以培养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要狠抓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创新能力已然成为职业者的核心竞争力,越是行走在科技和市场前沿的企业,越需要员工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因此,职业教育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广大职业学校应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师资力量打造、开设创业课程、举办创业大赛、建设校园孵化器等多种办法和措施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质量。

第二,加强人文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复合型人才的素质通常是以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基石的,没有丰富的思想、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眼界,个体的不同才能就难以融会贯通、相互促进,自然也难以成长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要切实扭转过去功利化、工具化的育人倾向,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眼光,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第三,强化“软实力”培训,提高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

当前职业学校教育普遍存在过度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硬实力”教育而轻视领导能力、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软实力”培训的问题,导致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单一、职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以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职业学校要及时纠正教学方向上的偏差,强化“软实力”培训,提高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更加长久的职业竞争优势。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13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125jz网原创文章。发布者:江山如画,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25jz.com/10579.html

(0)
江山如画的头像江山如画管理团队
上一篇 2022年5月11日 上午9:01
下一篇 2022年5月23日 下午6:52

99%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 教育心理学必背考点汇总,轻松考过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中对学习的定义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首先,学习的结果表现为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变化。行为可以理解为学习到一项操作能力,而行为潜能则是思想。 其次,产生的行为或者潜能变化是持久的,而不是一瞬间。 再次,学习是一个行为变化过程,而不仅仅是行为的变化结果。 有了对学习的认识,我们正式进入四大理论: 一、行为…

    2023年1月28日
    5090
  • 告别拖延症(二)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最近大家待在家里,是不是感觉每天明明没做…

    2020年3月28日
    1.6K0
  •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包括: 教育部司局机构 >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经过多年持续建设,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基本形成了以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五个部分构成的国家教学标准体系。 目前的建设成果包括: 2个专业目录,即《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及其设置管理办法…

    2020年12月15日
    2.6K3
  • 《数学史》线上教学反思

    2017 版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教学与评价中明确提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将数学文化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认识数学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感悟数学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应用意识和人文素养,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一步理解数学,开拓学生视野、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数…

    2020年5月6日
    2.6K0
  • 2017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原书扫描版-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类核心期刊表

    2017版(最新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原书扫描版。 TP(除TP393、TP309)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类北大核心期刊表 1、计算机学报 2、软件学报 3、自动化学报 4、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5、控制与决策 6、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7、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8、计算机应用研究 9、计算机科学 10、计算机应用 11、计算机工程 12、控制理论与应用 13、…

    2018年12月26日
    2.5K0
  • 高等教育视域下教学研究项目的选题、培育、申请 与实施及教学成果奖的总结与申报

    开展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 新时期如何聚焦立德树人和金课建设,推进知识向能力转化?如何申报实施教改项目?课改项目如何结合“课程思政”进行创新研究培育和凝练成果? 为了提升新时期高校教师的教研能力,教研课题选题与设计及教学成果的凝炼方法与技巧,探…

    2023年4月19日
    662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江山如画的头像
    江山如画 2022年6月23日 上午8:29

    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1/0207/c40531-32024707.html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迅速,技术发展日益成熟、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企业数量、融资规模均居全球第二,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化大国之一。与此同时,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潜能的充分释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意义,加强领导,做好规划,明确任务,夯实基础,创新技术,促进其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以人才、技术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迅速发展,在智能芯片、智能算法、知识图谱、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但中国智能产业在芯片硬件等关键性核心技术上仍然比较薄弱,这成为制约人工智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隐患。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具有多学科综合、高度复杂的特征。我们必须加强研判,统筹谋划,协同创新,稳步推进,把增强原创能力作为重点,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促进人工智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重视产业人才培养,构建“引才、留才、用才”新格局。人工智能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是关键。因此,要强化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入。一是培养人工智能产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构建以技能为本的劳动力市场,鼓励企业和各类机构为员工提供人工智能技能培训,培育一批专业技能扎实、科学素养高、动手实践能力强、具备开阔产业应用视角和国际前瞻视野的人才,确保关键工种拥有充分数量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完善高校人工智能学科体系建设和布局,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通过校企共建人工智能专业和课程,培育更多符合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坚持“走出去 + 引进来”,加大全球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入。一方面,选派人工智能领域优秀科研人员赴海外学习交流,扩大国际化视野;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历史性战略机遇,鼓励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引入。

    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增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人工智能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技术的完善和突破是重点,这就要求在技术上既要加快完善基本数字基础设施,也要坚持核心技术的攻坚克难。一是要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基建机遇,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协调推进各类数据中心、5G网络部署,全面提升端侧的数据计算、采集及传输能力,为传统产业全面向数字化转型打造坚实广泛的计算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赋能作用,加强传统产业与科技公司合作力度,共同突破工业数字化壁垒,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加快突破一批人工智能产业化关键技术。国家要调整人工智能投入结构,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比重和投入力度,支持科学家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无人区”,鼓励校企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联盟,努力在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和理论、方法等方面取得变革性突破,确保我国在人工智能重要领域的理论研究走在前面。同时,要以问题为导向,重点突破自主芯片技术和算法技术,加快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融合实体经济,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是具有极强渗透性的技术。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正加速从娱乐、消费等领域开始向制造、医疗、能源、交通等更大范围的实体经济进军,这给人工智能产业提供了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场景。人工智能在我国交通、医疗、教育等传统行业中的发展和应用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无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要实现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发挥人工智能在产业升级、产品开发、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各产业变革,加快产业对接,聚焦重点领域,形成以场景应用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搭建智能平台,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功能。人工智能不仅能创新产品和服务,而且也能在相当程度上改进或优化传统产业的生产流程,重构传统产业的业务模式。当前,以人脸识别、车辆特征识别、手写识别、文字识别等为代表的计算机视觉相关技术基本成熟,“机器视觉”在制造业中已经逐渐推广应用,加强计算机视觉技术与传统汽车制造等产业的深度融合,用机器代替人力劳动,不仅能节约人力投入,还能提高产品品质。人工智能还能对生产过程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加以改进。工业生产线在运行过程中会生出大量实时数据(比如温度、压力等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能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机器故障、残次品率等等,进而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以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标。因此,要大力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使其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中的“头雁”和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聚焦重点领域,助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如果说人工智能产业是供给侧,那么传统行业则是需求侧。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就要处理好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随着人工智能加速向医疗、交通、智慧城市等多领域的渗透,应聚焦这些涉及民生的领域,提升人工智能产业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丰富、便利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人工智能技术要着眼于我国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场景,围绕社会发展需求领域布局,探索出一条充分发挥我国市场和场景资源优势的高质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