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每天精力充沛?

如何保持每天精力充沛?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每天下班,总觉得疲惫不堪,什么都不想干,就想瘫着不动;

明明每天都坐在办公室里,也没干什么,但就是觉得身心俱疲;

经常觉得脑子像生了锈一样,转不动,遇到很多问题都不愿意去想;

周末了,终于有时间学习了,但还是觉得很累,常常睡一觉、看会剧,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大多数时候,我们真的是懒吗?其实不是。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目标和事情想做,但却因为精力不济,总是没有办法去行动。

有时候你可能也会感到困惑:明明一天下来做的事情也不多,也没有干什么体力活,为什么会精力不济呢?

如果你也曾被这个问题困扰过,那么今天,我想跟你聊一聊:

在事情很多、工作量和强度很高的情况下,如何保持精力充沛,不会感到疲惫?

很多人对休息,其实一直有一个误区,什么误区呢?

1)工作的时候要专注,能越长时间专注工作越好,等事情都做完了再去休息。

2)工作的时候动脑已经很辛苦了,休息就别动脑了,做点不费脑子的事情吧。

这就会导致两个结果:上班的时候,集中精力在攻克手头的事情,处理完一件事情,又来一件事情,大脑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精神高度紧绷。

下班了,精力已经被上班时透支殆尽,于是非常自然地告诉自己「别动脑了」。虽然还有读书和学习计划没完成,但仍然告诉自己「我要放松一下」,于是要么瘫在沙发上刷手机、看剧,要么跟朋友喝酒、闲聊……

一晃眼时间就过去了,接着又到了第二天,继续重复昨天的循环。

我把这种模式,叫做「被动休息」。

如何保持每天精力充沛?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脑工作的时候是需要耗能的,于是它会分解ATP来产生能量,这些分解的最终产物就是腺苷。一般情况下,腺苷会再次组合形成ATP,储存能量,从而被消耗掉。这可以维持我们大脑中腺苷浓度的一个平衡。

但是,当我们一刻不停地持续工作、大脑全速运转的时候,一方面,腺苷被不断产生出来,大量累积;另一方面,这些累积的腺苷又无暇去重新组合、消耗。这就会导致大脑里面腺苷浓度的持续升高。

腺苷升高会有什么后果呢?会降低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让大脑产生困意,让我们感到烦躁,情绪低落,无精打采,失去行动力……只想静静待着什么也不动。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考虑,这样做是为了告诉身体:你现在的能量已经严重匮乏了,是时候待着不动,好好恢复能量了 —— 这其实是一个危险的状态,因而触发了大脑的警报。

但到了现代,现代社会的专业分工和工作流水线,让我们在工作岗位上一刻不停地奔波。这就导致了,这种危险状态几乎天天都会产生,大脑每一天都会判断我们处于「能量不足」的匮乏里,强制要求我们宕机、休息。

这就是「被动休息」的含义:我们的精力已经严重透支了,不得不去休息,通过休息让精力的「债务」回归零点,继而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但长期来看,这种模式对身体和心态都是不利的。一方面,身体长期处于「精力透支」的状态里,会持续地给机体造成压力,久而久之会破坏我们的能量系统,产生炎症反应,影响整个身体的运作。

另一方面,这种高强度的生活模式也很难给我们满足感和幸福感,会让我们在工作中变得更加「疲于奔命」,更加机械,从而让自己过得更不开心。

所以,一个更好的模式是什么呢?我把它叫做「主动休息」。

如何保持每天精力充沛?

「主动休息」

前面已经讲过:腺苷只有在我们休息的时候,才会合成ATP,从而被消耗掉,为我们恢复精力。所以一个好的模式,一定是工作和休息交替,而不是专注长时间地去思考和工作。

这就是主动休息的第一条原则:交替工作。

也就是:主动掌控工作和休息的节奏。

Draugiem 集团做过一项调查:他们调查了企业里工作效率最高的 10% 的员工,发现:他们在工作总时长上跟其他员工并无显著差别,那么差别最大的地方在哪里呢?他们平均每工作52分钟,就会休息17分钟。

组织心理学家 John Trougakos 也认为:我们每小时至少要休息10-15分钟,休息的时候不要看邮件、思考工作,而是要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交替工作看起来很简单,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打破一个迷思:专注。

很多人对专注总会有一个误解,认为专注就是长时间、持续地、心无旁骛地把注意力投注在一件事情上,把它做好 —— 其实这是违背大脑天性的。偶尔为之可以,但绝不可能形成长期的习惯。

一个良好的做法,一定是集中精力工作一段时间,休息,转换思绪,恢复精力,再继续集中精力工作。也就是「小步快跑,少量多次」的「冲刺」策略。

从这个角度来说,被很多人推崇的番茄工作法是合理的,但你不一定要用默认的25分钟来作为一个番茄钟 —— 那样很容易打断思绪,让你在不适合休息的时候中断工作。

我个人的做法是不以时间为单位,而是以一个小阶段为单位。

举个例子:

我写作的时候,一般一篇文章会有五六个段落,那么我就告诉自己:每写完一个小段落,就起来走动一下,喝喝水,活动身体,做点别的,转换思绪,让大脑放松一下。

一个简单的建议是:

每半小时到一小时要有一个小的休息,起码15分钟;每一个上午和下午要有一个大的休息(不包含午休),起码半小时。这样可以充分恢复精力,为大脑松绑。

休息的时候可以做些什么呢?

这就进入了第二条原则:动脑休息。

如何保持每天精力充沛?

前面讲到,很多人的误解是:休息就是要不动脑子,让大脑彻底放松,无所事事。于是,很容易沦为刷剧、刷手机、闲聊,甚至发呆。

这其实是错的。为什么呢?因为,大脑是无法「不动」的,只要我们醒着,它就会一刻不停地运转。如果你不给它外部的刺激,它就会转向内部,开始通过 DMN 模式漫无目的地反刍,从而让你陷入不安定的情绪波动之中。

刷剧、刷手机则是一种用外在的新鲜刺激去填充注意力的方式,依靠这种刺激把大脑一次次拉回外界。但这种刺激是无意义的,很容易提高大脑的阈值,从而令你感到无聊、烦躁、提不起兴致。

所以,一个更好的休息方式是什么呢?是采用中低耗能的模式,去做一些跟日常工作不同的事情,激活大脑不同的运转模式。

我自己会有一个做法, 叫做「齐头并进」。简单来说,就是会有一张表格,里面列举了两大类东西:

1)我读到一半的书、文献、资料,看到一半的纪录片;

2)我在写的各种各样的写作项目,比如对生活的记录和观察,对某本书的评价和思考,对某个点子的发散性创意,以及能用到课程里的延伸阅读……

然后,随便从里面找一个东西,继续做下去。比如:

打开书,回忆一下前面的内容,接着看下去,一段休息的时间刚好足够提炼一个知识点,转化成知识卡片;

打开看到一半的纪录片,继续看,顺手做点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想;

打开写到一半的内容,接着之前的思路继续写下去,顺带做一些修补和完善;

……

关于这一点,国外也有很多研究。比如:工作间隙看一些有趣的视频,可以有效缓解疲惫,提高生产力。你也可以像我一样,挑一些关于历史、文化、美食、旅行……的纪录片,一点点看,慢慢看,补充一些稀奇古怪的知识,同时还能得到放松。

如何保持每天精力充沛?

我还有一个小技巧:

平时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会把问题放进一个问题库里面。

那么当我休息时,就可以打开问题库,把这些问题拿出来,查阅相关的资料,看看可以如何解决,记下可行的思路和方案。

这样一来,一旦能解决一个小问题,可以给你提供大量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充分刺激多巴胺分泌,让你拥有更强的动力去做事情。

就算没能解决,也可以验证自己的思路,推进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进程,让自己看到确切有效的成果。

进一步,有一个点可能是很多人难以理解的:其实,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休息。

第三条原则:黄金时间

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每天那么累,回到家还要学习,这难道不是一件苦差事吗?学习难道不是反人性的吗,为什么说也是一种休息?

当然,我不是说学习很轻松、不费力,这是不可能的。不过,你不妨跟我一起来思考:

如果我们在白天的时候,可以通过交替工作和动脑休息,使得我们的精力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状态良好,那么晚上我们做点什么好呢?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要去休闲,比如玩游戏、看电影、看小说……这些当然是可以的,不过我会建议你:每天抽出一段固定的时间,去做一些超出生活日常模式的事情。

什么意思呢?就是投入精力,动脑、动手去探索一些日常不会做的事情。比如:学习一门手艺、技能,接触一个新领域,培养一个兴趣爱好,等等。

随便举几个例子:

  • 如果你喜欢读小说、看故事,不妨试着学习一下文学创作,试着动手写一点故事;
  • 如果你喜欢钻研工具和工作流,不妨动手学一下编程,给自己写一些插件或脚本;
  • 如果你喜欢与人交流,不妨试着运营一个账号,分享一些感兴趣的内容,或是做一做社群;
  • 如果你有旺盛的好奇心,不妨试着多涉猎几个不同的领域,学习一些平时可能用不上的知识;
  • 如果你喜欢做手工,不妨学一学咖啡、烹饪、烘焙、刺绣、插画……

重点在于:每天给自己一段固定的时间,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让自己能够充分地发挥好奇心、创造力和想法,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有一定门槛的、需要动脑思考或动手的事情。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这会是你一个非常牢固的「生活储备」。

如何保持每天精力充沛?

你可以把它当成生活的「后花园」。一旦你在工作上遭遇挫折,或是人际交往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又或者面临压力、焦虑,这些都可以成为你暂时忘记烦恼的地方,让你重新找回快乐。

那么,为什么强调要动脑或动手呢?因为只有具备一定门槛,需要付出脑力去思考、认真对待,你才能够进入「心流」状态,从而,从做这些事情里面获得创造的幸福感和乐趣。

可能你会觉得:每天工作已经要消耗很多脑力了,回家还要学习,脑力跟得上吗?其实,我在 中也讲到过:近10年的研究认为:大脑对任务的集中处理,主要依赖意志力;而只要你认为你的意志力是无限的,那么它就真的是无限的。

也就是说:只要你摆脱「我已经工作了很长时间了,是不是该做点不费脑子的事情?」这种思维,让自己相信「虽然我已经工作了很长时间,但我依然可以集中注意力去做我感兴趣的事情」,那么你就能够做得到。

一旦你相信这一点,并让自己投入脑力进去,你就会感到:每一天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充实。

这种充实感,以及创造的乐趣,就是对抗生活的繁琐、无常和枯燥的最好的武器。

125jz网原创文章。发布者:江山如画,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25jz.com/10152.html

(0)
江山如画的头像江山如画管理团队
上一篇 2023年2月26日 下午7:48
下一篇 2023年3月8日 下午6:40

99%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 朱惠华:课程思政素材挖掘之人物故事法(视频讲座)

    朱惠华: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师,《理论力学》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材料力学》山东省一流课程团队成员,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包(材料力学)课程主持人,青岛科技大学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主讲《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等课程,专注于在线教学和课程思政等领域的教学方法创新。曾获山东省第六届“超星杯”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教育部在线教学研究中心“智…

    2022年2月19日
    1.1K1
  • 毕业设计(论文)评语指导教师评语大全

    **同学在手递手资源共享移动平台的设计中,选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系统后台管理系统使用java语言开发,APP端利用Android技术和MYSQL数据库实现,完成该资源共享移动平台的。 毕业设计工作量饱满,难度较大。设计说明书格式规范,结构合理。但课题背景描述较简单,毕业设计说明书目录编排出现小错误,总体设计水平较好。 **同学在采血站血液管理系统的设计中,…

    互联网 2020年7月20日
    3.8K0
  • 615本—最新版(2021-202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目录

    最新版的(2021-2022)C刊目录有615本期刊。 1、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安徽史学 3、保险研究 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5、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7、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0、北京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2022年9月13日
    2.3K0
  • “大脑开窍术”-改变低效、坏情绪,让工作事半功倍

    想要改变低效、坏情绪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怎样才能让工作事半功倍? 来自哈佛大学的张喜寒有绝对的话语权,从差点休学,到逆袭学霸,她深有感悟说: 改变,必须从苦乐产生的根源——心智入手,让大脑开窍、打破固化思维,从而告别不专注、杂念和坏情绪! 禅修和冥想,是保持创意、高效处理复杂工作的关键:用1小时的时间来做冥想,可以让7小时的效率远超过正常的8…

    2019年11月25日
    2.1K0
  • 【专家视点】邓泽民: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研究40年综述

    本文通过分析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文献,发现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从基于学科知识的建筑模式走到基于职业活动的过程模式,又从基于职业活动的过程模式走向基于结果的成长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2022年5月3日
    5600
  • 《无机化学》线上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一、课程建设的思路和建设情况概述 《无机化学》的课程思政以科学史和时事热点为基点,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华文化、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社会公德、人文道德等思政元素。 任课教师和课题组同事以上述内容和思路为基础,搜集相关素材,集体讨论、研究后,在各自的课堂上应用,效果是潜移默化的,不可在短期内量化。 本学期受疫情影响,全部改为线上授课,但是…

    2021年2月13日
    4.1K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